“半条红军被”里的初心

  向敬之

  1

  “半条红军被”为什么能温暖全中国?这主要是因为其中所蕴含的为民初心,以及背后所珍藏的红色精神与军民情意,深深地感染了无数人。

  7月9日,长沙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江大河交响季 百里画廊百年歌”系列文化行动重头作品——六幕大型民族歌剧《半条红军被》公开首演。在现场,我被这个红色故事感动落泪。我深信这部歌剧内在的真实,它真实地演绎了长征路上的惨烈与悲壮、战斗与生存、感伤与苍凉,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血与泪、火与烬、生与死的革命长卷。

  发生在湖南汝城沙洲村的《半条红军被》原型故事,成了一段红色记忆的开启。 当事人之一的瑶族农妇徐解秀,默念着三位女红军给她留下半条被子的恩情,等待当年承诺胜利后回来看她的三名女红军。她50多年殷殷默念、痴痴等待,等来了邓颖超、蔡畅、康克清三位老红军,闻讯后托人给她送来了一条新棉被。送被者已非当年的红军女战士,可这一条被子,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诺千金,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最为广泛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私利,只有为公为民的党性追求和政治本色。

  徐解秀生前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一个简单的生活比喻,折射着一个朴素的社会哲理,那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为了践行这一初心,三位女红军在严冬季节,将自己唯一的一条行军被剪去一半,送给一个刚刚认识的贫苦同胞,而自己最后,或长眠于严寒的雪山,或牺牲于草地的沼泽,或者被敌人的枪林弹雨、围追堵截夺去了生命。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她们大无畏的牺牲,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换来了红色江山的建立与强大、民族尊严的独立与自主、人民幸福的生活与梦想。她们留在沙洲村的半条红军被,也成了人民群众热爱和拥护共产党与人民军队的最好见证。

  为人民谋幸福,通俗地说,就是当兵为穷人,打仗为穷人,就是为老百姓打天下,让他们当家做主。即便遭到民团狗腿子的污蔑,“吃人的妖怪”“杀人的魔鬼”“共产共妻”,共产党人也坚持一心为民、一生为民,让老百姓感受到他们最真诚、最温暖、最实在的初心。

  2

  共产党人的初心,见诸实际行动。即便如《半条红军被》剧中女主人公、红军女队长祝霞身怀六甲,拿出自己身上仅存的药品,救活萍水相逢的秀嫂与天剩的幼儿,也毅然和战友马大壮、湘妹子瑟缩地挤在秀嫂家的屋檐下,感受寒风冷雨的无情袭击。

  没有乡亲的允许,她们在酷寒之夜,坚守不扰民的纪律。而得到乡亲的照顾后,她们在临行前,为他们家挑来一担水、背来一捆柴。当看到刚刚生产不久的秀嫂晚上只有一件蓑衣御寒后,同样需要被子御寒的孕妇祝霞却想把自己的被子全部送给秀嫂,最后在秀嫂婉拒中坚持裁剪两半,各持一截。

  半条红军被,成了共产党人为穷人打天下、为人民谋幸福的情感结合体。其中蕴含的军民深情,使只认得几个大字的天剩、秀嫂夫妇,悟得了一个真理:“红军果然胜过那帮白狗!”他们熟悉的民团,搜刮民财、抢掠民物;他们陌生的红军,仅仅是匆匆借宿一晚,却因看到他们家徒四壁、蓑衣御寒,坚决在严冬时节最寒冷、前路不知多艰险的情势下,将仅有的一条行军被,剪下一半送给初识的人民。

  1934年10月,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来不及进行充足的物质准备。祝霞的这一条红军被,是她的爱人、红军先遣营长郑秋收留给她的爱情见证,是他获悉祝霞怀孕的喜讯后留给妻儿御寒的行军被。当祝霞在秀嫂家看到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家居情况、想起秀嫂初见棉被捧在手里的幸福情景后,义无反顾送给了秀嫂半条红军被。在她的心里,帮助贫苦同胞,即便不能倾其所有,也要同甘共苦。

  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就是要让老百姓过好日子,哪怕只是极为微弱的幸福,他们也无私地与之分享。

  在后来更加艰苦的征途上,红军战士继续用生命捍卫着他们的初心不渝、使命不改的革命理想:过雪山时,生病的马大壮把披在身上的半条被子,让给炊事员天剩大叔取暖,结果自己永远留在了雪山。过草地时,湘妹子为大家寻找黄花草充饥,不惜以身犯险,最后成为了沼泽里的丰碑。在胜利前夕,喜相逢的郑秋收、祝霞夫妻,突然遭到敌人的袭击,为了保护乡亲们脱离危险,毅然点燃剩下的半条被子,暴露自己,牺牲生命。

  每一场,每一幕,都是自然真诚,都是震撼人心。半条红军被所延续的故事,与艺术设计中的有所不同,但是歌剧生动、鲜活地展现了长征路上、革命征程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给老百姓谋幸福,殚精竭虑,舍死忘生。

  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将永远深切怀念那些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顽强奋斗,为建立、捍卫、建设新中国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半条红军被》以宏大历史为背景,以半条被子为载体,再现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横切面,一个反映红军与老百姓风雨同舟、骨肉相连、生死与共的系列化场景,深刻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历史内涵与精神依托!

  3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祝霞、郑秋收为代表的红军战士,以自己的热血,书写了一曲红色的恋歌:“只要红花开满山,人就没有走远。”

  红军战士对爱人、对乡亲的思念,人民群众对红军、对党的挂牵,被一剪两半的红军被联系在一起。被子被剪断,情意剪不断,“就算红花谢了,那片红还在霞光里染。就算红花谢了,那腔血还在丹心里含。”

  红色的情意剪不断,红色的记忆剪不断,红色的历史和精神剪不断。这部表现长征精神的《半条红军被》,集聚了一支精诚团结、强大有力的主创、演出队伍。总导演黄定山、作曲杜鸣、女主人公祝霞的饰演者刘一祯、男主人公郑秋收的饰演者王宏伟,都是经验丰富的军旅艺术家。演出前,从军近40年的王宏伟动情地说:“我的身体中流淌着军人的血液。这次创排《半条红军被》,我会拿出军人的勇气、军人的魄力、军人的战斗力。我有信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圆满地完成《半条红军被》的演出任务。”

  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坚守的艺术责任感,不变的初心使命感,让这一部大型红色历史民族歌剧,在现代审美观中,实现着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的融合,追寻着红色精神与时代价值的统一,诠释着以史为鉴与开创未来的内核,把那个风雨如磐的历史背景与那一群顽强战斗的人物形象,都淋漓尽致地展示在世人面前,让大家深刻感受过去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生命色彩,自觉跟着共产党为民族谋复兴汇聚成磅礴力量。

  “半条红军被”中的初心实践,只是长征精神中的一个剪影。然而,从中却折射着无数的共产党人、红军战士帮助民众解决困苦,不惜奉献关乎自己生存与生命的一切,感天动地,震撼心灵。哪怕是沙洲村的匆匆相遇,或者是对亲人的苦苦等待,都是历史风雨擦亮的情感见证,昭示红色精神中每一份红色基因,奔涌红色的精神血脉,提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崛起。可以说,在长沙打造、首演于长沙的大型民族歌剧《半条红军被》,切准了感染人心的红色主题,提炼着振奋民心的革命内涵,催发着使命初心的坚定,不失为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的经典教材。

【作者:向敬之】 【编辑:黄能】
关键词:半条红军被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