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零谈 | “27秒”新歌,谁唱?

相链区块链

     文 | 何勇海


  日前发布的《2021华语数字音乐年度白皮书》显示,2021年度发布的华语新歌数量达到了114.5万首,同比增长了53.1%。这一速度意味着平均每27秒就会诞生一首新歌。尽管新歌产量激增,人们还是忍不住感慨:“好听的歌曲太少,能让人记住的歌曲更是不多。”

  相对于以往的翻唱当道,原创新歌暴增应该是一件好事。一方面,这是歌曲创作战斗力爆棚、新兴力量迅速崛起的表现,《2021华语数字音乐年度白皮书》显示,音乐创作者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21年增速远超2020年同期,参与新歌创作的词、曲创作者均突破10万;另一方面,数字音乐平台和短视频平台的发展,对音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歌迷的音乐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大,原创新歌暴增就满足了这两种需求。

  但更要看到,原创新歌暴增,是建立在短平快创作现象愈加严重的基础之上的:按新歌增加的数量和增速算,平均每27秒就会诞生一首新歌;按创作方式看,不少歌曲的创作是在专业音乐创作软件帮助下,进行的公式化、流水线创作,作曲快者可能几分钟便能成型,十几分钟出一首歌也不是个例。有些人买一套不那么专业的设备,在家也可完成作曲甚至是混录,有的软件甚至可让没有太多音乐专业素养的人成为“作曲家”。

  这样的创作显然不是音乐界及歌迷想要的生产力。因为它导致平庸之作不断,同质化现象严重。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说,当一首歌火了之后,大家就会一窝蜂地往这一个方向创作,都想着保不齐就能火,由此导致创作出来的歌曲“长得都差不多”。这就不难理解,无论从新歌数量还是创作人数来说都有前所未有地高涨,为何很多歌迷仍然表示“新歌听完就忘,没有让人再听的欲望”。

  当然短平快创作也有成功者,香港词曲家黄霑写《上海滩》只用了20多分钟,台湾歌手叶佳修写《外婆的澎湖湾》仅用了10分钟……但二者之所以能“经典永流传”,在于各有特色、绝不雷同,且词曲作者拥有深厚的积淀,可谓厚积薄发,仅依靠音乐软件谱就的快餐品根本不能相提并论。虽不能简单用快慢来评价音乐创作,但快创作出精品只是意外,慢创作才该是常态,王立平为央视版《红楼梦》作曲13首,历时整整4年!

  27秒就诞生一首新歌,谁唱?其实,这只是一种粗制滥造下的虚假繁荣。唯有真正能让大家喜欢的优质作品源源不断涌现,才是真正繁荣。当然,广大音乐消费者也要为此努力。不少业内人士有个很大的困惑:精耕细作地付出,未必与传播度呈正比。基于此,他们很难长时间去打磨精品。故而,歌迷们要提高审美素养、艺术鉴赏能力,不再满足于各类洗脑“神曲”对自己媚俗化熏陶,而应追捧有内涵和品质的作品。与此同时,口号式或者毫无特色的地域歌曲亦可以休矣,说白了,那些压根就不是真正的艺术!唯有让好歌收获巨大流量、占领主流市场,才会促进更多优质作品诞生。


【作者:何勇海】 【编辑:张辉东】
关键词:“27秒”新歌,谁唱?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