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将登陆橘子洲,一起来感受理想之光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3月5日讯(全媒体记者 尹玮)3月5日,沉浸式新媒体艺术戏剧作品《恰同学少年》在橘子洲上的水上工人文化宫举行了排练。这是继《江天暮雪》之后,李彦导演团队又一部在橘子洲上演的重量级媒体艺术作品,反响十分热烈。经过提质打磨后有望在今年上半年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计划每日演出三场。

橘子洲的水上工人文化宫,将作为《恰同学少年》演出地与大家见面,这是新修建的拱门。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郭雨滴 摄

  5日下午,记者来到橘子洲,打开手机地图后惊喜地发现,水上工人文化宫的位置已标注为“恰同学少年”,看来这一打磨数年的媒体艺术作品终于要和广大市民游客见面了。从橘子洲地铁站出来,右前方竖立着拱门,上书“恰同学少年”五个大字,不少好奇的游客往里观望,拱门后方厚重的历史建筑就是水上工人文化宫了,也是记者此行的目的地。

  橘子洲改建为景区后,保留了一些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物,1954年兴建的水上工人文化宫就是其中之一。这栋红砖清水墙、中外合璧风的建筑曾为湘江上来来往往的航运工人提供业余文化生活,也曾作为橘子洲大桥的建设指挥部,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已被列为长沙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因如此,为其量身定制的《恰同学少年》必须在妥善保护历史建筑的基础上开展策划,这对创作者而言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长沙作为世界“媒体艺术之都”,拥有一批享誉全国,甚至在国际上展露头角的媒体艺术工作者,《恰同学少年》的总导演李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些年来李彦导演团队不断探索媒体艺术的表现力,开发了《光景如诗》《橘洲·江天墓雪》《原味澳门》《三生万物》《湘西幻境》《岳阳楼记》等多部作品,惊艳世人。其中也不乏在橘子洲尾拱极楼、洞庭湖畔岳阳楼等重要建筑上做文章,各种声光电的科技手段运用仿佛让建筑转起来、飞上天,视觉效果令人倾倒。这次《恰同学少年》又有创新,并未在建筑物外墙上下功夫,而是深入建筑内部,借鉴了电影蒙太奇手法,打造了别有洞天、回味无穷的抽屉式观演模式。

沉浸式观演是《恰同学少年》的特色,观众和演员一同入学,亲历那段青春岁月,图为一师校长等人向同学们喊话。

  正式观演前,记者简单地浏览了水上工人文化宫。这里已被改造成一大四小的五个剧场空间,除中心位置的大剧场外,还有一楼的图书馆、庭院,二楼的蔡和森故居、教室等四个小剧场,环境复原得都十分逼真。记者曾在湖南一师一附小求学,对于第一师范的建筑特别有感情,步入剧场,见到那熟悉的门框、柱饰、走廊、庭院,童年的记忆刹那间涌上心头。主创团队的用心还体现在道具上。《恰同学少年》演出中用到不少书刊,比如著名的《新青年》杂志就演员观众人手一本。和想象中的封皮套子、内里空空的模型不同,演出用到的各种书刊是影印版,里头真的有字,记者也第一次读到了传说中的《新青年》。

  《恰同学少年》演出时长约一个小时,4个小剧场犹如一个个抽屉,可以同时演出且互不干扰。以往的线性演出,所有观众看到的内容都是一样的。而《恰同学少年》开辟的新型观演模式则意味着,同一批进场的观众可以有不同的选择。这不,首演时就分为一班、二班,记者“入学”的二班依次参观了蔡和森故居、教室、庭院三个场景,最后和一班“同学”在大剧场汇合。这也令记者好奇,到底一班看到的图书馆是怎样的故事?李彦介绍说,《恰同学少年》规划了四条观演线路,可以反复观看,每次都有新体验。

  沉浸式观演一直是李彦导演团队的强项,这次也一样,演员和观众的界限变得越发模糊。李彦告诉记者:“我们的初衷就是让观演者成为那段历史的亲历者,陪伴青年毛泽东度过湖南一师的求学时光,感受理想的力量。”

  观演正式开始,记者“穿越”到1917年4月1日,那是一师放榜的日子。演员将新鲜出炉的大红榜单张贴起来,一个个念名字、报喜讯。之所以说是新鲜出炉,是因为除了蔡和森等真实历史人物外,上面还有几位观众的真实姓名混杂其间,被叫到的人可是真的要上去做自我介绍的。

步入教室,接受杨昌济的教导,仿佛穿越回读书时代。

观众和演员一起学习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扮演杨昌济的演员会挨个提问,对“学渣”来说是十分可怕的体验。

灯是李彦导演团队运用娴熟的元素,这里每位同学头顶的灯代表着理想之光。

大家在栀子花开的庭院里学做六段操。

  随后,记者跟随二班的青年周世钊来到蔡和森的家,读书小组正在这里举办活动,今天读的是二十八画生(青年毛泽东的笔名)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发表的文章《体育之研究》。随后,又来到教室接受伦理学老师杨昌济的教导。曾几何时,记者以为读书时的经历已成遥远的回忆,不成想这次“噩梦”重现——老师点名回答问题,坐在记者前排的小姑娘就“不幸”中招,被问及左宗棠的志向。虽然桌子上有道具提示,但“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八个大字却是用繁体字写的,着实令人捏一把汗。上完课,到了该运动的时候,这下大家轻松多了,在演员带领下认真学起了青年毛泽东自创的六段操,做得好的还要上前做示范。正当大家摇摇摆摆正开心的时候,身后响起了“不好了”的巨响,原来是时间线来到了五四运动前夕。记者注意到,一班那边也在同一时间响起了同样的呼叫声。于是两班人被引入最后的大剧场。

大剧场部分充分表现了媒体艺术的特点——万物皆可为媒。不同材质有不同的光影特点,需要反复实验取得数据。技术是长沙媒体艺术的强项之一。

为了保护校门背后的孩子们,一师的师长勇敢地站了出来,这动人的一幕令人泪下。

扮演青年毛泽东的演员登场发表了热血激昂的爱国演讲,现场观众的情绪也被调动起来。

  大剧场部分最能体现李彦导演团队的媒体艺术功底,各种机关运用尤其令人目不暇接。此前一直在演员台词中反复提及的“润之”终于登场,扮演青年毛泽东的演员发表了热血激昂的爱国演讲,不仅是演员们,此刻现场观众的情绪也被调动起来,随后五四运动也席卷长沙。学生的爱国热情、师长对孩子们的保护关心、爱国青年的壮烈牺牲,导演团队在这里使用了舞蹈作为重要的表现手段。青年演员扎实的舞蹈功底配合饱满的情绪张力,让记者身旁的刘女士泪如雨下,当最后青年毛泽东从一师毕业,回忆的声音响起“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豪言壮语时,刘女士已是感动得泣不成声。

  李彦透露,《恰同学少年》的关键词在于“理想”二字,从入学的那一天,一师校长就有过提问:“你的理想是什么?”当时青年毛泽东没有给出答案,最后毕业的时候给出了答案。《恰同学少年》传递的理想之光不仅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首演结束后,为此辛勤排练多日的青年演员们心绪仍然久久不能平静,大家还沉浸在角色中不能自拔。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李彦表示,《恰同学少年》之题出自著名的《沁园春·长沙》,在橘子洲做这个项目正当其时,意义非凡,整个团队为此数年磨一剑,请来党史专家把关,力求将其做成长沙媒体艺术精品、文旅融合发展典范。

【作者:尹玮】 【编辑:王金文】
关键词:媒体艺术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