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96333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于吉红:努力走在科技最前沿(二十大代表风采)

      新华社记者 孟含琪 黄昕欣

      对于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于吉红而言,每天从早到晚忙碌工作,是一种常态。

      “我一直从事分子筛纳米孔材料的研究。分子筛是用来筛分不同分子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催化、吸附分离和离子交换等领域。”于吉红说。30余年来,她潜心研究,不断创新,在分子筛材料的创制及其基础应用研究中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产生重要国际学术影响,推动了我国分子筛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在科研这条道路上,从不会一帆风顺,于吉红也经历过许多艰辛。20世纪90年代,随着各类新生材料崛起,分子筛这个传统研究领域一度处于瓶颈低谷期。于吉红坚定选择了功能材料的分子工程学这一极具挑战性的研究方向,致力于分子筛材料的定向合成。不少人都劝她改换热点方向,否则很难出成果,但于吉红一直坚守。

      为了实现分子筛的定向合成,她带领团队下苦功夫,通过查阅海量文献在国际上率先创建了分子筛合成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她在国际上较早地提出以理论模拟、数据挖掘和高通量实验相结合指导分子筛定向合成的策略,实现了我国在分子筛新拓扑结构类型创制方面零的突破。2016年,她带领团队又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羟基自由基加速分子筛成核的晶化机制,为分子筛材料的高效及绿色合成开辟新路径。

      迄今,于吉红已培养博士70余人,40余人晋升为教授或副教授,涌现出一批青年拔尖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于吉红获得了很多荣誉,她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是普通教师、科技工作者,一名共产党员。”

      据新华社长春9月29日电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