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进行时,长沙政协委员“把脉问诊”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29日讯(全媒体记者 唐朝昭)垃圾分类是生活“新时尚”,早已成为当之无愧的“国民话题”。作为46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之一,长沙在步入垃圾分类“快车道”的同时,也正面临着不少新困难、新挑战。
如何破解垃圾分类中的瓶颈问题?今年4月至10月,市政协成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调研组,围绕完善垃圾分类顶层设计及体制机制等重点方向,对长沙生活垃圾分类开展深入调研。
提问精准,建议明确,回应中肯——今日,市政协召开对口协商会,多位政协委员与相关职能部门齐聚一堂,为长沙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把脉问诊”“开方抓药”。
【现状分析】
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初见成效
以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建成投产、餐厨垃圾单独处置为标志,长沙的垃圾分类工作于2012年开始起步。8年来,长沙陆续扩大社区垃圾分类试点,截至2019年,全市633个社区实现了“组织发动、设施投放、居民参与、分投分收”全覆盖。
市政协调研组的调研报告显示,长沙构建了以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为基本类型的垃圾分类处置体系,《长沙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于今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尽管起步不算早,但经过一系列“组合拳”,长沙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拿出了优秀的成绩单:在生活垃圾总量逐年递增的大背景下,2018年长沙生活垃圾总量首次出现了拐点,较上年度垃圾量减少13.59%;2019年较年度控量基数减少4.6%。
“长沙垃圾分类工作基本实现了阶段性目标,但通过调研走访和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垃圾分类还存在部门协同不够、配套政策不完善、居民分类意识待加强等问题。”市政协调研组相关负责人表示。
【委员建议】
将垃圾分类写入业主规约
“垃圾分类全民参与,必须要发挥社区居委会、物业企业和业委会的作用。”市政协委员刘岳说,垃圾分类正成为越来越多长沙市民的共识,但部分街道、社区垃圾分类还存在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 他建议,打造“社区居委会引导、小区业委会监督、物业企业担责”的垃圾分类基层治理模式,建立垃圾分类联席会议制度,将垃圾分类写入业主规约等,持续推动垃圾分类共治共享。
市政协委员邓欣认为,目前长沙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处置体系建设还有待加强,应当尽快编制可回收物资源网点建设布局规划,合理布局回收处理网点和体系。“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科学选点、设施配套的原则,建设高效率可回收物资源集并中心,同时重点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
“一些小区的垃圾桶没有严格落实国标要求,标志标识不规范。还有部分街道社区垃圾收集点布局不合理,导致投放高峰时段垃圾桶出现满溢等现象。”市政协委员胡世梯指出,部分垃圾分类设施还存在设置不合理、标识不规范、清运不及时情况,影响分类准确率和周边环境。他建议,各区县(市)应当对辖区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设施和小区转运车辆等设施设备加强摸排,及时修复破损设备,对不符合要求的尽快进行更换或改造,方便市民投放,确保密封转运。
【长沙行动】
“4+X”垃圾分类处置体系初步构建
近年来,长沙加快垃圾分类步伐,已初步构建了“4+X”垃圾分类处置体系,四类生活垃圾以及大件垃圾、装修垃圾、园林绿化垃圾等实现“各得其所”。
据统计,目前全市“其他垃圾”日处理量7000余吨,其中80%以上实行清洁焚烧;“餐厨垃圾”实行专收专运、单独处置,日处理量约1000吨;家庭“厨余垃圾”由市厨余垃圾处理厂进行处置,日处理量600余吨。
随着10月1日《长沙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的正式实施,长沙也正式进入垃圾分类“法治时代”。据统计,截至10月22日,全市累计进行《长沙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五进”宣传宣讲711次,周末设点宣传227次,对单位(门店)实施垃圾分类检查3604家次,下达责令整改217起,办理生活垃圾分类案件49起、罚款30650元。
另据记者了解,今年是长沙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升年”,全市将提升源头分类成效,争取进入厨余垃圾处理厂的家庭厨余垃圾量占生活垃圾焚烧、填埋量的比例达到10%以上,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