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 初中新生不会系鞋带

  ■穆瑞琦(大三学生)

  近日,在某中学新生军训现场,初一新生们比赛系鞋带。原本以为,对于十多岁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谁知,竟有三成学生不会。在叠衣服等其他项目的比赛中,学生们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这不得不令人反思,社会一直在提倡的素质教育难道就是教出只会学习不会劳动的孩子吗?劳动教育的长期缺席该如何补救?中学时期是很多学生开始寄宿的时期,进入中学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意味着离开父母的怀抱开始独立生活。这个时候孩子们一般已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技能,然而学校军训期间的一项生活技能比赛暴露了学生们的真实现状——动手能力不够,独立生活能力严重缺乏。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

  家庭劳动教育的缺乏是首要原因。家庭是学生进行劳动机会最多的地方,洗衣、摘菜、做饭、打扫卫生……只要想劳动,总能找到事情做。然而家长却很少给孩子劳动的机会,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家长这样做的心态不外乎两种:一是他们始终认为学习是最重要的,有时间做家务还不如多花点时间学习。同样的时间用来做家务和用在学习上,自然是学习对孩子更有益。二是孩子的学习负担已经很重了,学习很辛苦,在家就该让他们好好休息,这样才有精力准备第二天的学习。久而久之,学生便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很多小事也不会做、不愿做。

  学校教育的考核机制也令人深思。虽然我们常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挂在嘴边,这也是评选优秀学生的标准,但实际上又有哪些学校是真的考核了这五个方面,尤其是劳动素质呢?将多方面的评比标准片面化,“唯分数论”倾向严重,成绩好的学生便能被评为“三好学生”。在这种评比机制的驱动下,学生自然更注重成绩而忽视劳动能力的提高。

  此外,缺乏劳动意识也是导致学生劳动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这一代的学生,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没有吃过什么苦,在家有父母,在校有老师,不用劳动便能享受幸福的生活。像我们父母那一代人,他们在人长得还没有灶台高的时候就已经能够站在板凳上做饭了。而我们这代人大多数到成年都不会做饭,因为吃泡面、叫外卖也能填饱肚子。笔者上中学时身边就有过这样的同学,每天的衣服不自己洗,脏衣服总是用一个大包包起来,等到周末母亲来学校时再帮她洗一周的衣服。类似的“巨婴”行为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主观意识上对劳动的不重视是学生劳动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若是自己发自内心地想劳动,还真有家长会阻止孩子做家务吗?

  劳动对孩子们来说,不仅是体力上的辛苦付出,它也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养成。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很多都是细小的事情,如果连这样的小事都不会做或是不屑于做,那么还怎么指望孩子做大事呢?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的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如果没有这些情感,那么认识世界(包括学习)就是不可能的。”孩子通过劳动,既能提高生活技能,也能体验生活的不易,对生活拥有更全面丰富的认识。因此,劳动教育应尽快提上日程,成为学生们成长路上的必修课!

【作者:穆瑞琦】 【编辑:黄能】
关键词:劳动 学生 军训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